查看原文
其他

曾有神人邀我到民国上大学,还好没听他的

2017-06-29 最爱君 最爱历史


又是一年毕业季。

每次看到你们一脸青春无敌,各种骚浪贱摆拍毕业照的样子,最爱君就想代表双鸭山大学、对面布批市场的老板娘问候一下你们:

小伙子/小姑娘,工作找到了吗?看店吗?硕士学历以上,包食宿,有年假。

当然,最爱君理解,不逮着大学岁月的尾巴浪一浪,等搬到城中村与小姐们为邻,想浪,也没钱浪。


你们也不用对天赌咒,早生十年,老子/老娘就要斗苍天,把名扬。没这回事儿。

早生十年,对炒房真的很重要,但毕业找工作,一样是熟悉的苦逼的味道。

近15年来,年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难得都麻木不仁了吧。

就算让你早生8个十年,一下穿越到民国,So TM What?最爱君明确告诉你们,作为民国的孩纸,大学生精英,运(实)气(力)不够好,找工作照样扑街。

下面给你们八一八民国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苦逼画像,看完了,随手转给三大姑八大姨,然后又可以心安理得地骚浪贱去了。

因为,还有人比我惨,惨,惨。


●●●

最爱君先来回答一个问题:民国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真的很难吗?

这的确是一个颠覆常识的问题。最爱君不想吧啦吧啦一大堆,只用几个“血淋淋”的案例来说明就足矣。

如果你有兴趣翻阅1930年代的报刊,就会不时看到这样的信息——

我是××县立师范的毕业生……屈指算起来, 我失业已1年多了……想不到我24岁一条汉子,在这个瞎了眼的世界上,竟没有一点事可干……现在,如有抄写、文书,以及其他工作,无论在公司、银行、学校或个人,我都愿意做。欲望也不高,只求能维持个人生活。如蒙雇用,感激万分!(《申报》,1933年6月18日)

读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通篇似乎都在说:谁敢比我惨,还有谁?


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大学毕业生的各种吐槽——

像某某等人,只是个毛头孩子,居然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我们反找不着丝毫出路,这年头真是大改变了。

某某每年都要拿出千把块钱来孩儿子读书,结果一点进意都没有,用了这许多钱有什么意思,说起来倒好听,一个大学毕业生,正是好看不好吃的东西,依我想不如把这十年来读书读了的钱,存到银行里去,到现在也有一大笔收入呢……

国家社会花了这么多钱培植出来的大学生,既无用处,为什不爽性把大学全部关了?一来可以省下许多钱,二来供求也就自然可以趋于平衡。

听听,这种调调,跟我们现在是不是一样一样的?

更极端的行为,也发生了。民国的报刊跟现在的媒体一样,热衷于炒作新闻,什么大学生饿死、大学生拉人力车、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自杀等等,都可以读到。

据《申报》报道,22岁的吕文清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找工作,一直没有着落。某天,吕趁一位潘姓律师睡眠未起,入房偷走了潘的钱包。之后,吕又潜入一家诊所偷盗,结果被捕。在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吕被判徒刑4个月。

还有,全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史学系毕业生赵万青,因为找不到工作,家庭又给他断了粮,最后,选择了自杀。


●●●

到底是什么样的失业率,才导致这些毕业生这么悲观,这么惨惨惨?

民国大学生的境遇,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在大学扩招前后,每个毕业生差了好几个offer呢。

1920年代前期,全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仅有一两千人。这些人只担心毕不了业,完全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到了1930年代,大学毕业生骤增,比如1931年大学毕业人数增至7034人,约为1920年的5倍。僧多粥少,再遇上世界经济危机,就业形势大难。此后,随着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就业问题日渐凸显。

▲抗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历年在校生及毕业生人数。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33年和1934年度对失业毕业生所作的详细调查,平均每百名毕业生中,失业者约占十三人。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在13%左右。

这个数据的确很惊人。

当时,“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比如,有个叫陈关麒的作者,在报刊上发文指出,大有作为的青年竟在“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下做了时代的牺牲者。还有报刊的文章标题直接就叫《毕业即失业 谋事如登天》。


●●●

问题来了,哪些毕业生会成为那倒霉催的13%呢?

首先,当然是出身野鸡大学的毕业生。

好大学的毕业生一般不太愁出路。针对社会上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讨论,胡适就曾很傲娇地说:“本人执教北大,所见之大学毕业生甚多,除最少数有特殊情形者外,大多能于毕业后谋得相当职。”(注意,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北大毕业生其实还不是最吃香的。交大毕业生的就业率那才叫杠杠滴。

▲几所国立大学就业率比较。(注:1.表中北平大学与北京大学有很深的渊源,但不是指北京大学。2.中央大学当时是全国最高学府,就业率才50%,这个数据最爱君完全接受不到。)

交大100%的就业率是有原因的。该校是铁道部主办,专为铁道事业培养实用人才,许多学科的设置在其他学校是没有的,这是交大学生一个很大的就业优势。更重要的是,交大学生毕业后一律分派到交通机关实习任用,实习期满优先录取。可以说,一进交大就抱了个金饭碗。

没有好部门挂靠的大学,其毕业生就只好走向市场谋出路了。由于1922年新学制规定,单设一科的学校也可称为“某科大学”,一时间,省立、私立大学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光在上海一座城市,当时冒出来的私立大学就有郑毓秀所办的法院,褚辅成、沈钧儒合办的法学院,还有何世祯所办的持志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教学质量不高,被上海人统称为“野鸡大学”。北平同样存在不少野鸡大学。

时人指出,这些野鸡式大学误人子弟,大半是在做买卖,真正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的寥若星辰。

国民政府教育部曾点名通报一批学校招生几乎没门槛。其中,1934年,暨南大学因“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入学试验及平时考核成绩,殊欠严格,而录取名额,较以前各年度为多”受到批评

招生没门槛,教学质量没保障,学生毕业也就没出路了。


●●●

作为一名文科生,最爱君接下来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文科生的被嫌弃,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老臭老长了。

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文科生虽然不好就业,但扩招成本低呀。只凭老师一张嘴就够了,不像理工科要买器材、建实验室。多、快、省,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像现在一样,民国时期许多大学在扩招时,都倾向于招文科类学生。这导致了大学里文科类学生数量远超实科类。

据统计,1928年,属于文科类学科的大学生数分别是:文科5464人,法科9466人,商科1895人,教育1661人,属于实科类学科的大学生统计人数分别是:理科1910人,工科2777人,农科1035人,医科977人。

在毕业生人数上,每年的文科类毕业生都是实科类的2倍多。比如1933年,文科毕业生人数6103人,实科2562人。这进一步造成了人才市场供需倒挂现象。

1935年的人才供需统计显示,文科人才供给率为16.5%,社会需求率仅为5.4%;法科人才供给率为42.5%,需求率为14.8%,这两科的人才供给率均远远大于需求率;而工科人才供率为13.4%,社会需求率为24.1%,需求率超出10.7%。

最终的后果,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在失业毕业生的统计中,超过八成五都是文科类学生。

▲1933、1934年度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未就业率分科统计。

文科类毕业生满街走,无所事事地走啊走,甚至搞搞失业联盟啥的,折腾得一些国民党大佬都看不下去了。陈果夫曾经提出一个很轰动的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各大学十年内一律停招文、法、艺术等专业学生,同时将原来划拨用于文科发展的教育经费移作发展实科之用。

这一招够狠,直接要了文科类师生的命。当然,最终没有落实。

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通过院系调整和限定文科类专业每年的招新人数,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文科生越来越过剩的局面。


●●●

点背能怨社会,怨学校,怨专业吗?能。

但那些上大学为了把妹、开黑、混文凭的毕业生除外。

当时有人这样描述一些大学生的状态:

大多数学生,在校西装革履,举止摩登,谈恋爱,写情书,情人,电影,跳舞,咖啡,尽量享受。功课抛却在脑后,只等学期告终,文凭到手,便是大功告成,这种毕业生,如何能不受失业的恐慌?


可见,任何时代,要找个好工作,除了拼爹,还需要拼点真才实学。

此外,在民国,还有许多毕业生属于自愿失业。这些人是什么情况呢?

第一,他们挤破头都要留在大城市,西部不去,小城市不去,农村更不去。1934年,一份针对450余人的调查中,国内外专科以上毕业生所填希望工作的地点以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人数最多,其中希望在南京就业的达230余人,愿意去贵州、新疆、蒙古、西藏等地就业的仅各1人。

第二,他们都热衷于从政,以考公务员做官为最高目标,大有考不上宁可饿死的意思。1928年,内政部招考职员20人,报名者达500人。1930年,海关在上海招考职员20人,应考者780余人。看看,热得烫手吧。

难怪当时的一些就业导师对此颇有微词,跳出来不点名批评这些毕业生:

许多大学生,出校门以后,都向都市里去找出路,把乡村的,西北的,边疆的事业,都放在脑后,所以出路就不易找了。还有许多大学生,小事不愿做,都想立刻做大事,因为如此,所以出路又不易找了。

所以说,在民国当大学生,真没你们想的那么光明万丈。

尤其是那些上了野鸡大学文科专业又想留在大城市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就算有89岁的李姓大富豪在毕业典礼上煲鸡汤加持,也是然并卵。


参考、引用资料:

沈云龙主编:《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一辑),文海出版社,1985年

武增锋:《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教育反动》,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曾霞:《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研究》,湘潭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章其帮:《毕业即失业: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以抗战爆发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重点》,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END—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solovehistory)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所使用图片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协商相关事宜。


好文推荐


《变5》里的世界史:匈奴人去哪儿了?

凶悍的匈奴人被汉武帝击溃之后,从中国历史上神秘消失了。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曾国藩告诉你,刘胖为什么要道歉

部下的血性,有可能就是你的砒霜。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最爱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